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青藏高原筑“新”路——中铁一局四公司海南州共和县项目施工纪实

时间:2023年09月15日  来源:  作者:《铁路建设报》通讯员 朱煜喆 阅读:  字体:

  1969年,中铁一局四公司的前身铁道部第一工程局第四工程处在青海湖畔的刚察县正式成立。建处伊始,便担负起祖国铁路建设的重任——青藏铁路克(土)哈(尔盖)段热水煤矿专用线及支线工程建设。高寒缺氧、狂风沙尘,这样的常态让人拉肩扛的施工方式显得格格不入,可是,那是当时中国基建力所能及的水平,重任在肩的铁道兵战士跋山涉水,不畏艰险、风餐露宿,坚守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上。五十余年风雨兼程,在大西北发展的关键时期,四公司人再次回到青海湖畔,在海南州共和县道路工程项目,挥斥坚韧的筑路者力量,不变的是对高原坚守的初心。

  海南州,作为青藏高原的东门户,对外交通出行路网结构单一,严重制约了海南州对外开放合作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而海南州共和县政和大街西段道路工程项目则是连接共和县城与青海湖机场的城市快速路,沿线分别与机场专用路、X301、G6高速公路、G109、共玉高速公路、X302交叉。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改善海南州关键骨干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有助于提升对外交通转换水平,强化交通旅游枢纽地位,对打造泛共和盆地交通极核、区域性旅游交通集散枢纽,促进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信”念坚定,传承使然 “大风从11月吹到5月初”

  2021年底,海南州共和县道路工程项目先遣队员到场,开始前期策划和线路研究工作,零下二十多度的寒风肆虐着这北方大地,他们的前方是极端的自然环境,风沙夹杂着冰雪,像是无孔不入的魔鬼,几乎将所有人都包裹起来,皮肤干燥龟裂,高原反应接踵而至,但他们只能咬牙坚持,因为这里是他们的“战场”。

  2022年2月,来自四面八方的筑路者聚集在共和县,准备正式开始公路施工。为了筹备好开工仪式,项目特意联系当地庆典公司,计划搭建舞台并邀请当地政府及各单位相关领导、部门共同见证海南州最大体量公路项目“拍马上任”。

  狂风,10级,卷积着沙尘碎石鞭笞这西北荒地,大自然的力量震慑着舞台搭建人员的心里防线。1小时内,所有人崩溃了,满地散落被吹翻得构件、篷布,桁架被拉扯变形成“麻花状”,满目狼藉让庆典公司望而生畏,无奈放弃。“活动是一定要搞,回到青藏的我们要打响第一枪”项目负责人秦永胜眉头紧皱。为了安全考虑,项目提出用厚重集装箱拼接成为舞台背景墙,在清晨风力小的短暂间歇期,项目终于拼装好了集装箱舞台。3月1日,开工仪式如期举行,冰雪尚未消融,筑路者们齐刷刷地站在寒风中,发出了整齐划一的口号,他们眼神坚定,像是狼群在朝着月亮嘶吼,声音回荡在空旷的戈壁滩,久久不能消散。海南州政府领导对项目人员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表示肯定,并对施工生产做出具体要求和部署,自此,海南州共和县道路工程正式拉开大干帷幕。

  “辛”的篇章,迎接挑战 “10个专业、4个上跨、1.4米冻土”

  海南州素有“海藏通衢”之称,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但对外交通出行路网结构单一,严重制约了海南州对外开放合作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闭塞的路网也为施工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项目施工区域平均海拔高度在3100米左右,属高海拔地区,人员施工作业效率较低;同时,共和县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干燥,结冰期为11月至次年4月,年有效施工月份极短。项目全线湿陷性黄土分布范围较广,平均1.4米厚季节性冻土、盐渍土、湿陷性黄土状土,地基施工需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地基处理,而工程本身包含路基、桥梁、涵洞、道路排水、智能交通、交通安全、照明、浮雕、附属、绿化等十类专业,施工内容繁杂,工序多,各工程相互关系复杂,全线7座桥梁有4座上跨G6高速、共玉高速、国道G109、县道X302等道路。

  建设过程中,项目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以便更好地控制和提高工程质量;常态化生产例会,提前进行工程建设情况模拟,以便提前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面对高原寒冷、大风等极端天气,项目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人员防护、优化施工方案、加强设备维护、增加临时设施等,以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并提高施工效率。

  2023年8月21日,经过项目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道路工程项目全线铺装完成,并确保按12月31日计划节点正式交付通车,成为串联海南州交通网的重要一环,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交通运输基础。

  

  “新”的要求,主动作为 “15公里运水路,不可轻踩一颗株”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和对青海工作重要指示批示中,多次强调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青海使命,多次亲自部署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建设工作。而项目所在共和县地理条件复杂,群众居住分散,水利工程建设成本高,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依然是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加之青海脆弱的生态环境,成为基础建设事业绕不开的话题,也给项目建设团队极大的压力与挑战。

  为保证生态平衡和施工进度,项目决定从15公里外的沟后水库取水作施工用水,也不破坏任何一株植被。远距离的运距和巨大的供水需求,导致施工成本和管理压力陡增。项目一方面委派专人与当地政府和社区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向相关政府部门报告施工用水计划,并就取水和用水过程中可能对当地生态和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沟通。另一方面,委派专人制定了详细的供水计划,包括每天、每周和每月的用水量,在施工期间,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供水计划,以确保供水充足但不浪费,为了降低用水成本,项目实施了一系列节水措施,对施工现场的用水设备进行了改造,并号召员工养成良好用水习惯,进一步减少了用水量。

  

  “兴”的事业,相倚为强 “乡村振兴,把新媒体带到藏区”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项目部积极与当地政府、居民合作,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及时解决问题,虽然与当地少数民族人民语言沟通难度较大,但最终打成一片,形成文化体系和谐、生产环境良好的企地关系,以保证工程顺利推进。

  “我们常常去走访当地少数民族同胞,沟通过程中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状态,我们总是在想如何帮助他们提高生活品质”,项目党支部副书记李美超告诉记者。项目邀请藏族村党支部书记、村长、村团委书记进行座谈,献言献策,建议开展新媒体带货活动,积极帮助当地牧民学习如何使用网络平台售卖地方特产,让他们更加了解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一改牧民以牧为主的思想。通过网络平台售卖地方特产,可以增加牧民的收入来源,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有助于提高藏区同胞的生活质量,也有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

  在摊铺施工完成当天,当地民众来到现场,为施工人员献上洁白的哈达,对建设者长久来的付出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在被问到为什么对青海经济社会建设如此关心时,项目老员工陈庆回答了这个问题。陈庆1973年出生于青海,他的父母就是在企业成立时首批参加青藏铁路建设的筑路者,他们在恶劣环境下用最原始的方式为祖国打通地里障碍,而他的母亲便是在此英勇捐躯。像陈庆这样出生在青海、成长在青海的人还有很多,或许是与生俱来的情感最为真挚,当再次回到这里,谁又能不感慨万千呢。

责任编辑:侯若斌
友情链接:人人操免费电影  精品欧美小视频在线观看  79av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福利精品  津瑜第一部  日本做暧暧免费超长  97麻豆蜜桃亚洲成人社区  欧美精品XO  久久久蜜桃视频  监控偷盗摄影一区网站